钛合金板材因其优异的比强度、耐腐蚀性和高温性能,在航空航天、海洋工程、化工装备等领域占据关键地位。随着高端装备对材料性能要求的不断提升,钛合金板材的制备工艺优化、组织调控及性能改进成为研究热点。本文基于四篇代表性研究成果,系统梳理 TA1、TC4、TA10 等典型钛合金板材的热轧氧化行为、热处理工艺、中厚板制备技术及激光焊接特性,揭示工艺参数与组织性能的关联机制,为钛合金板材的工程应用提供理论与数据支撑。
当前钛合金板材制备面临多重技术挑战:热轧过程中的氧化与渗氧会导致表面性能劣化,热处理工艺直接影响板材塑性与强度的平衡,中厚板制备存在组织不均匀与残余应力问题,焊接过程易因高温氧化降低接头性能。针对这些问题,现有研究通过优化工艺参数、创新处理技术实现了性能突破,如 TC4 钛合金经激光抛光后耐磨性提升 176.79%,TA10 板材通过退火处理使断后伸长率达到 29.5%。

永益钛将从钛合金板材的氧化行为入手,深入分析热轧过程中氧化皮、富氧层的形成机制;系统阐述 TA10 板材的热处理工艺对组织与力学性能的影响;详细介绍中厚板制备中的组织调控技术及现存问题;最后探讨工业纯钛激光焊接的工艺优化与接头性能。通过整合核心数据与机理分析,为钛合金板材的高效制备与性能提升提供全面参考。
1、钛合金板材热轧过程中的氧化与渗氧行为
1.1 氧化皮的形成与结构差异
钛合金在热轧过程中,表面与高温空气接触会形成氧化皮,其结构与厚度因合金成分不同存在显著差异。研究表明,TA1 纯钛与 TC4 钛合金的氧化皮特性呈现明显区别:TA1 的氧化皮表面相对平整,厚度约为 0.8~2.2μm,主要由 TiO₂组成,成分简单;而 TC4 的氧化皮表面粗糙且多孔,厚度达 4~7μm,除 TiO₂外,还含有 Al、V 的氧化物,其中 V₂O₅因熔点低(675℃)在高温下易熔化挥发,导致氧化皮疏松多孔 [1]。
这种结构差异的根源在于合金元素的作用:TC4 中的 V 元素形成低熔点氧化物,破坏氧化皮的连续性,加速氧的扩散;而 TA1 作为纯钛,氧化皮结构致密,能有效阻碍氧的进一步渗透。扫描电镜观察显示,TC4 氧化皮存在大量孔洞与裂纹,为氧原子向基体扩散提供通道,这也是其氧化皮厚度显著大于 TA1 的核心原因 [1]。
1.2 富氧层与硬化层的关联机制
高温热轧不仅形成氧化皮,还会导致氧原子向基体扩散,形成富氧层。TA1 纯钛的富氧层厚度约为 5μm,而 TC4 钛合金的富氧层可达 60μm,差异源于两方面:一是 TC4 氧化皮的多孔结构促进氧传质,二是 TC4 中的 β 相为氧原子扩散提供快速通道(900℃时,氧在 β 相中的扩散系数是 α 相的 200 倍)[1]。
富氧层的存在直接导致硬化层形成,且两者厚度基本一致。TC4 的硬化层厚度约 58μm,显微硬度从表面的 480HV 逐渐降至基体的 340HV;TA1 的硬化层厚度小于 9.1μm,硬度变化幅度较小 [1]。这种硬化效应源于氧原子的间隙固溶强化:氧在钛中形成间隙固溶体,使晶格畸变,阻碍位错运动,从而提高材料硬度,但同时也会降低塑性。
1.3 工艺优化对氧化行为的改善
为减轻热轧氧化的不利影响,实际生产中需针对不同合金制定差异化工艺:对于 TA1 纯钛,因其氧化速度较慢,可适当缩短酸洗时间以提高成材率;对于 TC4 钛合金,需严格控制加热温度与时间,减少 V₂O₅的挥发与氧化皮孔隙形成,同时通过 “喷丸 + 酸洗” 工艺去除富氧层,避免韧性下降 [1]。此外,采用惰性气体保护或涂层防护技术,可有效抑制氧化与渗氧,尤其适用于对表面性能要求严苛的航空航天用板材。
2、TA10 钛合金板材的热处理工艺优化
2.1 退火温度对组织与性能的影响
TA10 钛合金(Ti-0.3Mo-0.8Ni)作为耐蚀钛合金,其热轧板材的塑性指标对后续爆炸复合工艺至关重要。研究表明,退火温度是调控 TA10 组织性能的关键参数:当温度低于 650℃时,板材保持条带状轧制变形组织,断后伸长率仅 21%~25%;当温度升至 700~750℃时,发生再结晶,形成均匀等轴 α 相,断后伸长率提升至 28%~29.5%;超过 800℃时,晶粒异常长大,塑性反而下降 [2]。
显微组织分析显示,750℃退火时 TA10 板材的再结晶最充分,等轴 α 晶粒尺寸约 10~15μm,分布均匀;而 800℃退火会导致部分晶粒粗化至 50μm 以上,形成 “混晶” 结构,导致力学性能波动 [2]。硬度测试表明,退火温度从 550℃升至 750℃,抗拉强度从 595MPa 降至 560MPa,而屈服强度从 580MPa 降至 500MPa,体现了强度与塑性的平衡优化。

2.2 保温时间的调控作用
在最优退火温度(750℃)下,保温时间对 TA10 板材性能的影响呈现规律性变化:保温 15min 时,再结晶不完全,仍存在部分条带状组织,伸长率仅 22%~23%;30min 时再结晶基本完成,伸长率达 27.5%~28%;60min 时完全再结晶,等轴晶粒均匀细化,伸长率升至 29%~29.5%;超过 120min 后,晶粒开始粗化,伸长率逐渐下降至 25%~27%[2]。
这一规律源于再结晶动力学过程:较短保温时间无法消除轧制变形储存能,再结晶不充分;适宜时间促进晶粒细化与均匀化;过长时间则因晶粒长大导致塑性下降。因此,TA10 板材的最佳热处理工艺为 700~750℃×30~60min 空冷,此时可满足爆炸复合对塑性(伸长率≥25%)的要求,同时保持 560MPa 的抗拉强度 [2]。
3、钛合金中厚板制备技术与组织调控
3.1 不同组织类型的调控工艺
钛合金中厚板(厚度>4.76mm)的组织类型直接决定其力学性能,通过轧制与热处理可实现等轴、全片层、网篮、双态四种典型组织的精准调控:
等轴组织:在 α+β 两相区(TC4 为 800~900℃)轧制,经 800℃×60min 退火后形成,晶粒尺寸 5~10μm,具有优异的强度与塑性平衡,TC4 板材抗拉强度达 996~1052MPa,断后伸长率 16.5%~18.5%[3]。
全片层组织:在 β 相区(TC4 为 1000~1040℃)固溶处理后缓冷形成,α 片层沿原始 β 晶界分布,断裂韧性显著提升(KIC=89.7~95.2MPa・m¹/²),但强度略低(Rm=974~986MPa)[3]。
网篮组织:通过跨相区轧制(单相区与两相区变形量比 1:1)获得,α 片层交错排列,TC11 合金板材的抗拉强度达 1015MPa,断面收缩率 35%~41%[3]。
双态组织:高两相区轧制后经 960℃固溶 + 600℃时效处理形成,由初生 α 相(30%~40%)与次生 α 片层组成,兼具高强度(Rm=1012MPa)与高塑性(A=16%)[3]。
3.2 中厚板制备的关键问题与解决方案
当前中厚板制备存在三大技术瓶颈:一是翘曲度超标,常规工艺下板材翘曲度为 8~15mm/m,通过真空蠕变矫形(温度 700~750℃,压力 5~10MPa)可降至 3~5mm/m;二是残余应力大,TC4 厚板表层残余应力可达 - 352MPa,经频谱谐波振动时效处理后可控制在 - 50~+50MPa;三是超声探伤水平不稳定,因组织不均匀(如 MZ 区尺寸 1~10mm)导致噪声超标,通过换向轧制与均匀化退火可使探伤水平稳定达到 AA 级 [3]。

针对这些问题,研究提出多项创新技术:采用控轧控冷(TMCP)技术,通过精确控制轧制温度(±5℃)与冷却速率(1~200℃/s)实现组织均匀化;开发多次交叉轧制工艺,使 TC4 板材纵横向抗拉强度差异从 45MPa 降至 3MPa;应用微合金化技术,添加 0.1%~0.5% Si 形成纳米硅化物,提升高温持久性能 [3]。
4、工业纯钛板的激光焊接工艺与接头性能
4.1 焊接工艺参数的优化
工业纯钛板的激光焊接质量取决于功率与速度的匹配,在定线能量(60J/mm)条件下,不同参数组合对焊缝成形影响显著:当激光功率 3.6kW、焊接速度 0.06m/s 时,焊缝上表面熔宽约 1.6mm;功率降至 1.2kW、速度 0.02m/s 时,熔宽增至 2.2mm。但速度过低会导致热输入集中,引起晶粒粗化 [4]。
保护气体(氩气)的合理使用是避免焊接氧化的关键,试验表明,当氩气流量 30L/min 时,焊缝正面呈银白色(轻微氧化),背面无氧化痕迹;流量不足时,焊缝表面出现蓝紫色氧化膜,导致硬度异常升高(较母材高 30%)[4]。此外,聚焦距离控制在 0mm 时,可获得最大熔深与最窄热影响区(宽度约 0.5mm)。

4.2 焊接接头的组织与性能
激光焊接接头的组织呈现明显梯度变化:母材为均匀细小的等轴 α 晶粒(尺寸 5~10μm);热影响区因加热温度不同形成过渡组织,晶粒略有长大;焊缝区则为粗大的柱状 α 晶粒与针状 α 相,这是由于焊接过程中高温(>1668℃)导致 β 相快速长大,冷却时发生 β→α 相变 [4]。
力学性能测试显示,焊接接头的抗拉强度(309.7~312.4MPa)高于母材(约 300MPa),断后伸长率平均 16.45%,断裂位置均位于母材区域,表明焊缝强度优于母材。显微硬度分布呈现 “焊缝>热影响区>母材” 的规律,焊缝最高硬度达 220HV,母材约 160HV,这与焊缝区的晶粒细化与固溶强化有关 [4]。
5、总结
本文系统整合了钛合金板材制备与性能调控的核心研究成果,主要结论如下:

热轧氧化行为:TC4 钛合金因 V₂O₅挥发形成多孔氧化皮,富氧层厚度(60μm)显著大于 TA1(5μm),氧的间隙固溶导致硬化层与富氧层厚度匹配,TC4 的表面硬度提升 21.94%~176.79%。
TA10 热处理工艺:700~750℃×30~60min 退火可实现完全再结晶,等轴 α 相使断后伸长率达 28%~29.5%,满足爆炸复合对塑性的要求,抗拉强度稳定在 560MPa 左右。
中厚板组织调控:通过轧制与热处理可实现四种典型组织,等轴组织适用于强塑性平衡场景,全片层组织断裂韧性最优;残余应力与翘曲度可通过蠕变矫形与振动时效有效控制。
激光焊接特性:工业纯钛在 30L/min 氩气保护下,采用 3.0kW 功率与 0.05m/s 速度焊接,接头抗拉强度达 312MPa,焊缝硬度高于母材但塑性未明显下降。
未来研究应聚焦于:开发低氧渗透轧制工艺以减少富氧层影响;优化中厚板残余应力调控技术;探索激光焊接与热处理的联合工艺,进一步提升接头综合性能。
参考文献
[1] 崔岩,孙新军,董常青,等. TA1 纯钛和 TC4 钛合金板热轧过程中表面氧化和渗氧行为 [J]. 热加工工艺,2022, 51 (3): 13-16.
[2] 葛伟,邓宁嘉,丁春聪,等. TA10 钛合金板材的热处理工艺研究 [J]. 钛工业进展,2015, 32 (4): 26-29.
[3] 张智鑫,唐斌,李瑞锋,等。钛合金板材制备技术的现状及展望 (下)—— 中厚板制备技术 [J]. 航空制造技术,2023, 66 (16): 14-28.
[4] 倪聪,石岩,陈俊科,等。工业纯钛板激光焊接工艺研究 [J]. 应用激光,2015, 35 (2): 212-215.
相关链接